谈谈与神同行观后感



1) 首先,很多人说要带纸巾进去看这部电影,基本上我完全发现不到什么哭点~
对于看电影这件事,我的哭点并不高的,很多新马电影都能够把我弄哭,有时候还会哭得乱七八糟,所以为什么看电影我喜欢一个人去看,避免朋友被我这奇怪的哭点吓到。
这部电影,我还真的没有一丝有流泪的感觉,也或许看韩国戏,必须要同时看字幕和看画面,所以没有太多的空间启动大脑的感觉功能吧!
2) 从我的角度来看,除了最后和母亲对话的部分以外,其余的我都觉得是喜剧,我是从头笑到后面的那个部分的。
有几个点是因为编剧刻意安排的笑点以外,我一直对这部戏中的地狱概念觉得很好玩,原来地狱可以是这个样子的 ~ 原来人死后还要找 agent 帮忙开路,还要找“律师”帮忙辩护,然后是不是能够重新投胎,还要看你的agent 和 律师的功力够不够强~ 这几个重点是让我一直觉得很好笑又很好玩,还有,原来地狱也是可以在天上的 ~
3) 我很喜欢这部戏的拍摄概念,其实这就是一部鬼戏,不过比起中国制造或者是西方国家拍摄的鬼戏,这部电影的讯息和概念就强得很多。
鬼不应该只是拿来吓人的题材,这部电影从比较另类的角度去思考,人死后可能会是怎么样的,会经历了什么,撇开大家各自的信仰不谈,剧情本身有一些值得深思的教育讯息。
4) 还有,我也相信电影开始部分提到的佛说寿生经是伪经,我 google 了一下这部经,还确实有,只是内容和电影提到的有很大很大的差别~ 还有 google 也有提到,即使汉传佛教有这部经典,但也相信是伪经
站在艺术和创作的角度观看这部电影,我确实很喜欢,我喜欢他的创意,喜欢他很多值得深思的point 还有新鲜的题材。不过站在宗教和信仰的立场上,我当然不会认为人死后会是那个样子的 ~

投稿文章 : 改变要从基层开始

Change, Wall, Painter, House Painter, Choice, Selection

去年教育部副部长宣布今年开始将严厉执行2000年教育部通令,小学一到三年级不可以购买额外的作业簿,四到六年级则每个科目只限一本,制定了十七年的政策,终于要严厉执行,我想这对我国的教育是一项大好消息!

可惜的是,依赖作业簿这件事情已经根深蒂固,对部分老师或者家长们而言,没有了作业簿教学就好像在深海中没有了救生衣般的失去了安全感,所以当这项消息宣布后,大家都忙着想“对策”。最著名的对策莫过于出版商出版了“三合一”作业簿,把作业簿加厚并提高售价,校方也照单全收。教育部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副部长也高调的通过媒体告诉出版商和校方不要挑战教育部。

或许还没有跟出版商订购作业簿的学校,就真的乖乖的不要挑战教育部,不过问题解决了吗?开学了两三个星期,相信大家慢慢的看到问题了吧,不购买作业簿,老师们可以去复印,然后跟学生们收复印费,;老师们还可以自己出题,然后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抄。所以我国的教育并没有因为严厉执行而摆脱填鸭式教育,反而让情况变本加厉。

透过制定和严厉执行政策这样由上而下的方式来实行教育改革,效果是事倍功半的。任何的教育改革,都应该从最基层开始,制定政策者都应该深入了解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我国教育过分注重于应试教育的根源出于家长们的观念以及老师们的束手无策。

严厉执行不可购买作业簿的通令后,教育部却没有培训老师们没有了作业簿要如何教学?模仿教育先进国表面的不用作业簿,却没有采用人家没有了作业簿后做的事情,那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没有办法改变任何事情。没有了作业簿,家长们也深怕孩子学不到东西,孩子成为教育改革的牺牲者,那教育部是否应该多做父母教育的工作?

我相信,只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家长明白过于依赖作业簿,对于KSSR 课程的学生没有太大帮助,教育局和校方将研究和落实让孩子更容易学习的方法,那不需要副部长宣布严厉执行,家长们都会到学校要求老师不要再用作业簿了。如果教育部能够投入资源培训老师,让老师除了传统的用作业簿,逼学生做一堆的功课外,还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我也相信大部分的老师都会尝试,并用于教学中,那不用制造法令,作业簿一样会被遗弃。


我们问题的关键在于最前线的老师和家长们的观念和技能,希望教育部除了会订制华丽堂皇、很棒的教育政策以外,也要对基层做出努力,一定要从教育教师和家长开始,这样才能长远的执行有效的教育改革。

文章来源 : 

南洋商报 言论版 2018年1月19日

投稿文章 重新看待考试和成绩

Student, Biology, Notes, Think, Study, Faculty

2017年的小六鉴定考试,政府第一次除了公布考试成绩以外,还实行了三项的校内评估,我想大部分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那一项成绩对升中学最有影响呢?
教育部去年宣布了2018年废除控制学校以及开始逐步实行废除精英班制度,那无论是UPSR或是 PPSR的成绩,因此都不会对升中有任何的帮助或造成任何阻碍(国语不及格必须念预备班除外)。

既然如此,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UPSR 已经是不重要的考试了呢?

教育部近年来那么努力在推行各项的教育改革,包括了校内评估、废除精英班、废除控制学校以及改变了分发成绩的方式,都是为了淡化我国老师家长过于重视成绩的态度,减少应试教育对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过,我们一定要清楚明白,不过于重视成绩并不代表不需要重视成绩,减少应试教育的成分不代表考试不重要。

考试或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是教育的过程中不可缺乏的部分。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评估,不是为了让他们进行比较,评估的成绩不应该是家长们炫耀的工具,更不应该是学生获得奖励或者是特别优待权利的筹码,这些都不是考试评估的主要目的。考试成绩除了不应该当成升中的特权筹码以外,也不应该成为惩罚孩子的理由,一些家长或教师习惯因为成绩不好而鞭打或责骂孩子,他们就是不会才考不好啊,身为长辈不是应该给予更多的协助吗?
过去多年来我国教育不断的朝这个方向走,现在开始改变,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考试的成绩,应该是让家长和老师更了解孩子的工具,是让老师家长们更懂得如何帮助孩子的依据。考试的成绩和考卷,还有各项评估的分数,都是孩子学习的结果,我们应该透过这些数据,分析孩子的强项和弱点,让他们在强项中发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另外,老师也必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加强他们弱的部分,帮助每一个学生全面的提升。


希望新制度执行后,我们可以重新看待考试和成绩,善用考试的功能,更全面使用成绩的用处,帮助每一个学生提升自己的成绩,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

文章来源 : 

南洋商报 言论版 2018年1月16日

投稿文章 : 英文教数理势在必行

Mathematics, Formula, Physics, School, Mathematical

2003年,我国实行了英受数理政策,这对我国的数理教育,是往前跨了一大步的,不料,2012年,政府又突然废除英受数理政策,小学恢复母语教数理,国中则是国语教授数理科。我想,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大一步的后退,让教育退到三十年以前了。2015年,首相又突然宣布双语教学计划,选了三百间中小学开始实行英文教数理,当中参与的学校还需要符合特定的条件,最近又传出双语教学计划遭教育部暂时喊停。

数理科的教学语言不断地朝夕令改,学生不断地成为试验品,成为改变的受害者,这对我国教育是莫大的伤害。我想政府不如就捉稳立场,为我们的学生做出最好的选择,然后就走到底,别再改了,行吗?

无论是实行了英受数理或是双语教学计划后,在马来社会都出现不小的反弹,有不少的马来学者、专家、教育人士反对中小学采用英文教授数理,主要理由是不可以忘本,不可以淡化国语教育,要捍卫国语的地位。

我国的华裔国中生,到了中学大部分科目都用国语教学,几十年过去了,我国大部分的华裔子弟都能够说得一口流利的话语,我们都没有忘根忘本,更何况现在只是要在学校的两个科目改用英文教学,我们的社会,尤其是马来社会那么容易就忘记自己的语言了吗?为了我们下一代可以在数理扮演者重要角色的国际社会生存,英受数理,势在必行啊!

我觉得英受数理对掌握英文的帮助其实不大,因为数理科没有重视语法,大部分的用语是专有名字,日常对话中不常用到。不过,英文教数理,是提升我国数理人才的首要条件,因为当我们要深入学习数理相关科目时,尤其是到了中六、学院或者大专,所有的资料,最新的资讯,都是英文版本的,如果我们在中学用国语学习数理专有名词,面对英文资料时,是前进的一大障碍了。

我们2003年就开始落实英受数理了,至今已经十五年,虽然过后喊停,不过也实行了九年,这九年,大部分的设备和资源还有准备都应该充实了吧?所以双语教学计划不应该只是在特定的学校,不应该让学校或家长还有得选择,教育部是时候站稳立场,更大更广的一步一步去落实双语教学计划了。


不过,希望政府不要再朝夕令改了,要是真的再一次实行英受数理政策,希望可以一鼓作气,至少实行三十年,英受数理是一个趋势,跟科技一样,是我们无法抵挡的趋势,不断地拖延,只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荒废我们的下一代而已!

文章来源 :

南洋商报 言论版 2018年1月9日

投稿文章 : 预备班感觉是在惩罚学生

School Supplies, School, Color, Cup, Champion, Molecula

这个时代,或许很多人已经不懂中学还有预备班的存在这件事。现在大部分的名校和国民型中学已经没有预备班,不过我多大部分的国中,还是有预备班的。进入中学阶段的同学不能够直接进入中一的唯一原因是小六鉴定考试的国文科不及格,因此必须留在为期一年的预备班后才能够进入中一。

多修一年的预备班若是能够让还没准备好的同学们打好基础,为中一的课程做好准备,那也是一件好事。问题是,我观察了预备班的课程接近两年时间,发现预备班所教的课程是远比六年级还容易的,我个人认为是二、三年级的程度而已。那让十三岁的同学再次学习二三年级的知识,目的何在?有很多学生在预备班能够考得很好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做好进中一的准备,而是课程内容太容易,进入中一时还是一样没有办法跟得上。

2017年开始,所有的国中和国民型中学都开始采用了 KSSM 课程,KSSM 课程跟以前采用的 MSSM 课程内容可以说几乎完全不一样,有几个科目以前中三、中四才学习的课程都移来了中一,而原本中一有几课让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复习和做好准备的课程全部都不见了。于是,今年刚上中一的同学,不能够适应以及不能够掌握学习的同学人数应该比往年增加不少。

因此,若是中一程度太难,那是否教育部应该考量回到以前的制度,让大部分的学生都必须经过预备班然后再进入中一?若是没这个必要,那其实现有的预备班还有其存在价值吗?因为预备班和中一的课程难易度实在是有天渊之别,就算100%掌握了预备班的课程,将来对掌握中一的课程也是一点帮助都没有。再说,小学和中学的课钢都改了,预备班的教学内容若是依旧不改,那预备班不就远远落后了吗?

虽然现有的预备班是为小六鉴定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而设,尤其是国文科,不过若还有存在的必要,其课程内容也应该根据新的 KSSM 课程做出大幅度修改,不然预备班感觉只是在“惩罚”学生多留级一年,却没有真正帮助到他们,这样不就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核心了吗?希望教育部认真看待这件事情,实在有必要重新探讨中学预备班的存在价值以及其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够让学习能力比较慢的学生真正受惠。

文章来源:

南洋商报 言论版 2017年11月26日 

投稿文章 : 我们的教育落后太多

Take, The Book, Girls, The Study, Learning, Sofa

2017年初我国中一生开始使用 KSSM 中学课钢,取代了以前的 MSSM 课钢,这也不只是换个名字那么简单,其中有几个科目如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科目的课程内容有着颠覆性的改变,有很多以前中三以后才学习的课程,都移到了中一。当然最近出炉的2018年中二的KSSM课钢还有2018年小学二年级的KSSR审核版课钢,也如预期中的增加了不少难度。

学校课程的难度突然增加那么多,老师和同学们无法适应,进而埋怨和批评,那也是无法避免的,不过再多的抱怨,也解决不了问题,因为更改课钢并让知识内容更充实,是势在必行的,其实与其说现在的课程越来越难,不如说是我们以前的课程太过容易!

2009年和2012年的 PISA 国际评估当中,马来西亚的的数理科都排在全球参与的72个国家中的五十多名,这表示我国的数理教学在国际上是落后很多的。在同样的评估中,邻国新加坡跟我们只有一条长堤之隔,但他们的成绩却在72个国家中排名第一。

这点也不难理解,观察新加坡的课钢,他们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习我们以前MSSM课程中三才学到的知识了。另一个值得我们参考的国家,同样是在PISA评估中取得耀眼成绩的台湾,他们现有的课钢,也是小学五年级就学到了我们MSSM课程中中二中三才学到的知识。

为了让我国未来的毕业生在国际上能够拥有足够的竞争力,能够在这地球村的社会中生存,现在才开始修改课钢或许有点迟了,但是至少我们已经踏出了改变的第一步。所以我们已经没有退回去的可能,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父母和同学们,向前迈进,正面看待这项教育改革,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当然,有了符合时代的课钢,若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停留在MSSM 或者 KSSM 的年代,那这只会加重学生们的负担,新的教学课纲没有相应的教学方式,孩子们会跟学习距离得越来越远。我想,教育部除了更改课钢以外,在师资再培训方面,也应该给与关注,除了制作很漂亮的课钢内容以外,也应该帮忙老师们构思如何教学,该用什么方式向学生传达,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在这不断进步的时代,老师和家长们也应该与时并进,二、三十年前的教学模式或许到了这个年代已经不太适合了,那老师们多学习,大胆采用创新和创意的教学,这才能让孩子们能够吸收和理解比以前更深奥的知识。


面对新课纲,我们没有埋怨的空间,因为我国已经落后很多了,这项在我国教育界算是大胆的改革,我们应该正向乐观面对,为了我们的孩子未来能够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的资本,老师们应该要更积极努力,家长们需要更努力配合,同学们也应该需要学习如何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大家都各司其职,让我们一起把我国的教育水平再度提升到能够在国际社会上发光的程度!

文章来源:

南洋商报 言论版 2017年11月19日

投稿文章: 弟子规本身没有问题



这几天《弟子规》是被热烈讨论的一个课题。十多年前开始,我国在大城小镇的华文小学开始推行弟子规,还有一些学校以校规式的规定小学生们执行弟子规的教条,那时我就觉得有一点不太对,但总说不出什么是什么问题

我看过了很多次《弟子规》的内容,其实把这些教条放在清朝时期,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只是,到了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不合时宜的东西了,所以如果真的要学习弟子规,内容还是需要理智的选择。

各大城小镇所推广的弟子规教育,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老师要孩子们没经过理解的背诵,我百思不得其解,背诵的目的在于哪里?我念小学的时代,学校流行推广三字经,老师也是要我们死记硬背,没有深入告知其意义在哪里,仿佛只要背得最多,就是最好的学生。老师告诉我们背诵这些经典,会让我们记忆变得更好,后来我觉得这应该有什么根据也不见其效果

《弟子规》的推广方式,跟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相抵触的。要朝向进步的教育时代,死记硬背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这一点应该是推广路上最大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些学校老师规定孩子们见到师长一定要九十度鞠躬、要机械式的说一段长长的问候语、要求学生把鞋排的整整齐齐,这些其实不是不好,但是如果不是发自内心自然地行为,这些会变成表面上的形式表演,把学生变成机器的举动而已。我觉得如果真的是要用弟子规当成品德教育的教材,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和学生逐句讨论,接下来让孩子们独立思考,最后可以自行决定选择是否依教奉行。

另外,我认为《弟子规》在这个时代,也不是教育品德最好的教材了,这是一个权威瓦解的时代,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么听话,在我跟中小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觉得要让他们把一句道理听进去都有困难,现在要他们把540句道理背进脑海里并依教奉行,这几乎是天方夜谭。教育的方式需要与时并进,这个时候“父母责,需顺承”已经不太适用,反而是父母和孩子之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一起促成融洽的成长环境。“出必告,反必面”也不应该只局限于孩子,家长也应该以身作则,学会交代的习惯。

《弟子规》其实还是可以介绍给学生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除了弟子规以外,学校应该同时间让孩子认识其他古代名著,有更高文学素质的名著,当然教导的方式绝对有改变的必要,一定不可以让学生背更多的名著,而是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讨论,一起思考,这样才能在这年代孩子能够接受的情况下教导品德教育。这个年代,要让孩子吸收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是必须采用创新创意的教育方式,比如绘本教育、音乐教育、游戏教养等等,这些都是比较有系统化的教育,同时也渐渐在实际操作上看到正面的效果。

文章来源 :

南洋商报 言论版 2017年8月10日

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 结业心得

光阴似箭,十一个月前,我才抱着既兴奋又期待的心情,踏上了深耕文学创作课程之旅,在马大上了第一堂课,十个月后,我们也已经结业了。



去年大约这个时候,在网上看到了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招生,无论是导师阵容,上课地点还是主办单位,都是非常吸引的,不过想到要每个月都要来回七百公里,就犹豫了很久,最后冲动战胜了理智和各种干扰,把文章和报名表格都发送过去了,反正报名了也不一定得到。

不久后收到入取通知,心情是兴奋的,当时也没有多想了,反正得了就去,因为机会难得,更难得的是,这一次有好多朋友一起参与,这应该是第一次我去上课有那么多朋友一起。

上了十堂课后,若是要问我学到了什么,有一次我跟几位同学开玩笑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文学这艺术完全不适合我~ 哈哈 ~



我一直以来都只是喜欢文字,喜欢写,我认为文字是有力量的,甚至可以以文字影响生命,但是我一直以来也知道,我的文字到不了一种美的高度,到不了文学的殿堂~

不过,十堂课下来,老师对我们的功课的评论还有严谨的要求,让我学会了对自己的文字要认真,要精益求精,要有架构,要花心思去经营。

老师说过,散文是人如其文的,看了一个人的文章,就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所以要写好文章,其实就是要先了解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老师也强调,写散文是有疗予的功能的。

参加深耕的另一项收获是,今年的写作产量大量提升,在有适当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写得更多,至少也写了八篇功课,还有在老师鼓励下,投了不少稿~

另外,有同学说可以十堂课都出席,很了不起,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比较幸运罢了~ 我相信,所有缺席的同学,都不是故意的啊,大家都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到而无法出席,我呢,真的是很幸运,尽管有时会更改上课日期,我还是可以如期上课,没有和其他活动或事情撞期。

这次上课,最意外的收获是得到了优秀学员奖以及代表散文组学员致词。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我每次就是抱着默默学习的心态去学习,而且班上比我优秀的学员实在太多了~ 哈哈~


这个2017年,深耕文学创作课程占了我一大部分的回忆,这是一趟很幸运的旅程。一年前犹豫了很多,是否应该参与,很多事情也许也不需要想太多,想要的,对的,就去做。这一年下来,十堂课,一转眼就过去了,如果当初再考虑多两下,少了一些冲动,这一年还是依然会过去,只是会少了这一部分的美好回忆~

还有,这十次的上课之旅就好像十次的一日游,虽然以前也常去KL, 也曾经逗留过一小段时间,不过有很多地方我没去过,趁这次的上课机会,我去了~

第三届的深耕,我是否还会参与呢?我是想的,原本我是想到小说组,提升说故事的能力,不过在写作的路上,我更想接触不一样的导师,更全面的认识写作这一件事,毕竟每位老师的观念和看法都不一样。我们老师说她明年会到小说组,那我想,我就乖乖留在散文班吧~ 哈哈~

功夫粿条



曾经有四年的时间,我住在被稻田和森林围绕的小镇,四周只有马来档口,若想要享用华人餐又没有自己的交通,就只能搭乘大学准备的巴士,耗时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到加央市中心。
一次晚餐时分,厌倦了每天都点同样食物的生活,想要尝试不同口味的晚餐,希望能够在晚餐中找到惊喜。第一次跟那位负责煮菜的马来阿姨拿了菜单来看,菜单上几乎九成的食物都是我们吃过的,在熟悉的字眼堆中却出现了一个有趣却陌生的词:功夫粿条(Kuey Teow Kungfu,先不管那是什么食物,当下的我已经被好奇袭击得无法还手,马上就点了这道食物。

点餐十五分钟后,食物还没送上,我们开玩笑的说功夫粿条是不是厨师需要先运功才煮,所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大家自娱的欢乐声中,我们期待的食物到了,光看外表,就有一种像古时候老百姓看见皇帝般的惊喜。

因为外观实在吸引也很特别而且还很烫,所以我们几个人还是先研究研究这究竟是什么食物。经过我们的讨论和跟煮菜的阿姨核实,这其实是用粿条,一粒鸡蛋和少许的面粉一起搅拌,然后用热油炸成金黄色的,就好像一片粿条饼干似的。然后再煮上类似华人食物的炒鸳鸯的汤汁淋上去,再放少许的红萝卜丝以及青菜,端上来时热腾腾的,颜色鲜艳,所以非常吸引。

尝了一口以后,不懂是不是太久没有吃到比较特别的食物了,那感觉就有点像美食卡通节目,每次吃到好吃的食物总有在海边跳舞或者会飘起来的画面出现那般,陶醉在食物的味道数秒钟的时间说不出话来。

粿条,鸡蛋和炒鸳鸯分别都是我平时喜欢吃的食物,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三样东西可以结合,而且结合得如此完美。粿条原本是淡然无味的食材,然而鸡蛋本身就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当这两者结合拿去炸时,彼此互补,变成了另一种香脆口感的食物。淋上了鸳鸯的汤汁,就化解了纯油炸食物的油腻,所有吃起来香脆不会太油腻,口感刚刚好。

这几年来,我还没有在有华人经营的档口找到这一种美食,所以估计应该是我国马来社会的特色美食。回来吉打州后,常会跟朋友到马来档喝茶或吃晚餐,发现大部分的马来档都有这一道美食,而且味道都大同小异。每一次我都会把握机会想把当年让我流连忘返的美食推介给身边的朋友,大部分吃过的都有惊喜,包括不太习惯吃马来食物的妈妈。


对我而言,我觉得功夫粿条就像是马来食物和华人食物的结合,或许这种结合是无意的,但味道却是如此的美妙。我想,这也是我们活在马来西亚这多元文化国家的福报,我们有机会享用不同宗族文化遗留下来的美食,甚至是跨文化的美食,这种味道,我想只有马来西亚才找得到。一道美食,当结合了不一样文化的烹饪方式,可以如此美味,同样的,一个民族若能够放宽自己的心,多了解友族同胞的文化,学习他们优点再和我们文化的优点结合,我想这股爆发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副刊.文:苏宏业(双溪大年).2017.06.02

陪伴是最好的孝顺


小时候,家庭环境并不理想,父母亲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已经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了,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物品,是不可能跟父母亲要的,说了出来除了不会得到还会挨骂。

不过总有一个人,每一次见面都担心我没有钱用,怕我吃不饱或者无法购买学业上所需要的用具等等,都会偷偷塞钱给我。虽然她还是会担心其他人看到了会吃醋说闲话,但每一次还是会默默的把钱塞到我手里,然后交代不可以跟其他人说。

于是,从很小开始,我就感受到她对我的关爱和照顾了。她就是这一辈子很疼爱我的人我的婆婆。除了自己感受到婆婆对我的爱以外,爸爸妈妈也知道婆婆一向对我很好,从小开始就教育我需要学会爱婆婆。

此外,以前负责照顾婆婆的姑姑,也会经常提醒我婆婆非常的爱我,一定要经常记得她挂念她。姑姑说过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婆婆那么疼爱你,你更不可以忘记她,给她最好的回报就是多点陪伴她

现在婆婆已经离开我们四年了,四年来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会想到如果婆婆有在,多好。大学毕业时,我和妈妈说:如果婆婆还在,她一定很开心,找到工作后会希望,这个时候是我给她钱而不再是她偷偷塞钱给我,那多好,拥有自己的车子后想到要是她还在,我可以载她去她想去的地方,她肯定很欣慰。不过,这一切都不可能,但庆幸的一件事是在婆婆还在世时我有做到陪伴的工作。当年虽然在大学念书,但是每当周末回家一定会自己去探望婆婆,并逗留一段时间。

每年婆婆的忌日,姑姑还是会提醒我:婆婆以前那么疼爱你,你更不能忘记她,给她最好的回报,就是要记得来祭拜婆婆


长辈们给予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我们能够给予最大的回报莫过于陪伴和忆念他们罢了。在她们还在世间时做到尽责的陪伴,在她们离开世间后做到不忘记她们的好,就是最大的孝顺了。真感恩姑姑一直以来的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