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 结业心得

光阴似箭,十一个月前,我才抱着既兴奋又期待的心情,踏上了深耕文学创作课程之旅,在马大上了第一堂课,十个月后,我们也已经结业了。



去年大约这个时候,在网上看到了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招生,无论是导师阵容,上课地点还是主办单位,都是非常吸引的,不过想到要每个月都要来回七百公里,就犹豫了很久,最后冲动战胜了理智和各种干扰,把文章和报名表格都发送过去了,反正报名了也不一定得到。

不久后收到入取通知,心情是兴奋的,当时也没有多想了,反正得了就去,因为机会难得,更难得的是,这一次有好多朋友一起参与,这应该是第一次我去上课有那么多朋友一起。

上了十堂课后,若是要问我学到了什么,有一次我跟几位同学开玩笑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文学这艺术完全不适合我~ 哈哈 ~



我一直以来都只是喜欢文字,喜欢写,我认为文字是有力量的,甚至可以以文字影响生命,但是我一直以来也知道,我的文字到不了一种美的高度,到不了文学的殿堂~

不过,十堂课下来,老师对我们的功课的评论还有严谨的要求,让我学会了对自己的文字要认真,要精益求精,要有架构,要花心思去经营。

老师说过,散文是人如其文的,看了一个人的文章,就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所以要写好文章,其实就是要先了解自己,勇于面对自己,第一堂课和最后一堂课,老师也强调,写散文是有疗予的功能的。

参加深耕的另一项收获是,今年的写作产量大量提升,在有适当压力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够写得更多,至少也写了八篇功课,还有在老师鼓励下,投了不少稿~

另外,有同学说可以十堂课都出席,很了不起,其实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比较幸运罢了~ 我相信,所有缺席的同学,都不是故意的啊,大家都是因为时间安排不到而无法出席,我呢,真的是很幸运,尽管有时会更改上课日期,我还是可以如期上课,没有和其他活动或事情撞期。

这次上课,最意外的收获是得到了优秀学员奖以及代表散文组学员致词。这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我每次就是抱着默默学习的心态去学习,而且班上比我优秀的学员实在太多了~ 哈哈~


这个2017年,深耕文学创作课程占了我一大部分的回忆,这是一趟很幸运的旅程。一年前犹豫了很多,是否应该参与,很多事情也许也不需要想太多,想要的,对的,就去做。这一年下来,十堂课,一转眼就过去了,如果当初再考虑多两下,少了一些冲动,这一年还是依然会过去,只是会少了这一部分的美好回忆~

还有,这十次的上课之旅就好像十次的一日游,虽然以前也常去KL, 也曾经逗留过一小段时间,不过有很多地方我没去过,趁这次的上课机会,我去了~

第三届的深耕,我是否还会参与呢?我是想的,原本我是想到小说组,提升说故事的能力,不过在写作的路上,我更想接触不一样的导师,更全面的认识写作这一件事,毕竟每位老师的观念和看法都不一样。我们老师说她明年会到小说组,那我想,我就乖乖留在散文班吧~ 哈哈~

功夫粿条



曾经有四年的时间,我住在被稻田和森林围绕的小镇,四周只有马来档口,若想要享用华人餐又没有自己的交通,就只能搭乘大学准备的巴士,耗时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到加央市中心。
一次晚餐时分,厌倦了每天都点同样食物的生活,想要尝试不同口味的晚餐,希望能够在晚餐中找到惊喜。第一次跟那位负责煮菜的马来阿姨拿了菜单来看,菜单上几乎九成的食物都是我们吃过的,在熟悉的字眼堆中却出现了一个有趣却陌生的词:功夫粿条(Kuey Teow Kungfu,先不管那是什么食物,当下的我已经被好奇袭击得无法还手,马上就点了这道食物。

点餐十五分钟后,食物还没送上,我们开玩笑的说功夫粿条是不是厨师需要先运功才煮,所以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在大家自娱的欢乐声中,我们期待的食物到了,光看外表,就有一种像古时候老百姓看见皇帝般的惊喜。

因为外观实在吸引也很特别而且还很烫,所以我们几个人还是先研究研究这究竟是什么食物。经过我们的讨论和跟煮菜的阿姨核实,这其实是用粿条,一粒鸡蛋和少许的面粉一起搅拌,然后用热油炸成金黄色的,就好像一片粿条饼干似的。然后再煮上类似华人食物的炒鸳鸯的汤汁淋上去,再放少许的红萝卜丝以及青菜,端上来时热腾腾的,颜色鲜艳,所以非常吸引。

尝了一口以后,不懂是不是太久没有吃到比较特别的食物了,那感觉就有点像美食卡通节目,每次吃到好吃的食物总有在海边跳舞或者会飘起来的画面出现那般,陶醉在食物的味道数秒钟的时间说不出话来。

粿条,鸡蛋和炒鸳鸯分别都是我平时喜欢吃的食物,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这三样东西可以结合,而且结合得如此完美。粿条原本是淡然无味的食材,然而鸡蛋本身就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当这两者结合拿去炸时,彼此互补,变成了另一种香脆口感的食物。淋上了鸳鸯的汤汁,就化解了纯油炸食物的油腻,所有吃起来香脆不会太油腻,口感刚刚好。

这几年来,我还没有在有华人经营的档口找到这一种美食,所以估计应该是我国马来社会的特色美食。回来吉打州后,常会跟朋友到马来档喝茶或吃晚餐,发现大部分的马来档都有这一道美食,而且味道都大同小异。每一次我都会把握机会想把当年让我流连忘返的美食推介给身边的朋友,大部分吃过的都有惊喜,包括不太习惯吃马来食物的妈妈。


对我而言,我觉得功夫粿条就像是马来食物和华人食物的结合,或许这种结合是无意的,但味道却是如此的美妙。我想,这也是我们活在马来西亚这多元文化国家的福报,我们有机会享用不同宗族文化遗留下来的美食,甚至是跨文化的美食,这种味道,我想只有马来西亚才找得到。一道美食,当结合了不一样文化的烹饪方式,可以如此美味,同样的,一个民族若能够放宽自己的心,多了解友族同胞的文化,学习他们优点再和我们文化的优点结合,我想这股爆发力也是不可思议的。

文章来源:

星洲日报/副刊.文:苏宏业(双溪大年).2017.06.02

陪伴是最好的孝顺


小时候,家庭环境并不理想,父母亲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已经是非常值得感恩的事情了,其他生活必需品以外的物品,是不可能跟父母亲要的,说了出来除了不会得到还会挨骂。

不过总有一个人,每一次见面都担心我没有钱用,怕我吃不饱或者无法购买学业上所需要的用具等等,都会偷偷塞钱给我。虽然她还是会担心其他人看到了会吃醋说闲话,但每一次还是会默默的把钱塞到我手里,然后交代不可以跟其他人说。

于是,从很小开始,我就感受到她对我的关爱和照顾了。她就是这一辈子很疼爱我的人我的婆婆。除了自己感受到婆婆对我的爱以外,爸爸妈妈也知道婆婆一向对我很好,从小开始就教育我需要学会爱婆婆。

此外,以前负责照顾婆婆的姑姑,也会经常提醒我婆婆非常的爱我,一定要经常记得她挂念她。姑姑说过让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话是:婆婆那么疼爱你,你更不可以忘记她,给她最好的回报就是多点陪伴她

现在婆婆已经离开我们四年了,四年来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会想到如果婆婆有在,多好。大学毕业时,我和妈妈说:如果婆婆还在,她一定很开心,找到工作后会希望,这个时候是我给她钱而不再是她偷偷塞钱给我,那多好,拥有自己的车子后想到要是她还在,我可以载她去她想去的地方,她肯定很欣慰。不过,这一切都不可能,但庆幸的一件事是在婆婆还在世时我有做到陪伴的工作。当年虽然在大学念书,但是每当周末回家一定会自己去探望婆婆,并逗留一段时间。

每年婆婆的忌日,姑姑还是会提醒我:婆婆以前那么疼爱你,你更不能忘记她,给她最好的回报,就是要记得来祭拜婆婆


长辈们给予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我们能够给予最大的回报莫过于陪伴和忆念他们罢了。在她们还在世间时做到尽责的陪伴,在她们离开世间后做到不忘记她们的好,就是最大的孝顺了。真感恩姑姑一直以来的教诲。

调侃


文:苏宏业
在一个群聊中,有位朋友不小心写到:“我还没想到今晚要去巴黎”,其实原文应该是“我还没想到今晚要去哪里?”。

不过却因为这个小小的失误,让我们在群聊里掀开了话题,一开始当然是好朋友间的嘲讽,大家都纷纷的说:土豪就是土豪,说飞就飞,接下来却谈到了梦想,有人说他的梦想就是这样想飞就飞,过后还谈到了友谊,即使我们再怎么飞,最终还是会飞回来属于我们的土地陪朋友们喝茶。

一个小小不经意的错误,可以被嘲笑,同时也可以是打开话题,增强彼此关系的桥梁。重点是,犯错的人,要经得起大家都开玩笑,有时候就是因为是好朋友,我们才会互相吐槽,那对方的错误当笑料。朋友之间的相处,不就是应该经得起彼此间的调侃,同时可以自嘲,这样才会在建设其一段欢乐又充满回忆的友谊啊。

当然,我们也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开玩笑。有些人天生就自尊心比较重,不允许自己在别人面前犯错出丑,更何况是拿失误来开玩笑呢?面对这类型的朋友,我们应该避免开他玩笑,但同时也是我们的学习对象。我们可以借此告诉自己,我的生活有需要那么痛苦拘谨吗?偶尔让人笑笑,能够牺牲自己一点点的面子却换取一班朋友们的大笑,那是多么值得的一件事啊?

这也让我想起了大学时期的一班朋友,我想我们的友谊之所以可以很好,是因为我们可以经得起彼此间的互相调侃,甚至这些玩笑还会放到了社交媒体上,我们的其他共同朋友还把我们生活上的笑话当成了他们学业繁重时的娱乐之一。不过,朋友间的调侃和开玩笑,也有一定的限度,这或许是一种艺术,必须学会拿捏,如果超过了界线,那可能就变成了人生攻击,这对友谊绝对是有一定程度上的伤害的。


能够经得起别人的开玩笑,偶尔成为他人聊天的笑料也表示自身有一定的修养,因为只有心胸宽大不计较的人才能够如此的相处的。学习让自己成为朋友们会心一笑甚至是大笑的人物,除了是朋友们的一点贡献以外,对自己也是一种学习和进步,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呢?

《三个小孩》舞台剧 第一百场演出





那天去吉隆坡,最主要的目的是去上深耕第二堂课,但是刚好同一个日期,碰上了《三个小孩》舞台剧的第一百场演出,那怎么可以不去呢? 其实第一百场是没有对外公开,但是其他几场的日期我都不在,只有第一百场能够出席。非常感谢红姐姐特别邀请,我才有机会再次观看这部戏剧。

这是我第二次观看《三个小孩》了,同样的剧情,在不同的地方和时间点观看,那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首先,这一场戏在仙四爷庙演出,就是这部故事的起源点。《三个小孩》是在说茨场街,叶亚来还有林连玉的故事,仙四爷庙在茨场街附近,尤其当年甲必丹的办公室,那还不完全应景吗?




这一次的演出有一点点突发状况,这是室外的演出,但是开演前却下起了大雨。不过这场大雨让我们看到红姐姐剧场的工作人员们的专业程度,他们临危不乱,马上换场地,换摆设,以服务观众为优先,真的是太棒了,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

一步舞台剧,能够走到第一百场,真的很不简单,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教育性质和文化的戏剧,开演前,贺世平导演说,他希望这部剧不止在第一百场,而是放眼要演800场。他们曾经走入大城小镇,我相信只要不断的走下去,800场,肯定不是问题。

我觉得这篇文章不需要分享和讨论剧情内容,因为这一部剧会继续演下去,那我希望朋友们都多留意他们的演出行程,那么多场,一定有一场靠近你,那请你去看。有些地方是免费的,有些是售票的,取决于主办单位,但无论是售票与否,出一点钱支持这有文化,有素质,有教育性的戏剧,是很值得的!


礼物



以前,让我感到烦恼的其中一件事情是选礼物,无论是圣诞节交换礼物,朋友生日或者毕业,或是其他必须送礼物的特殊日子里,我都不懂要怎么挑选礼物,怎么送礼物才是最适合的。

直到有一次,有一位朋友一语惊醒梦中人,说:“送礼物就应该送你自己也喜欢的东西吧!”我最喜欢的,也最希望收到的礼物是书本,所以那次以后,绝大部份我送的礼物都是书本,只是书的种类会根据不同接收礼物的人而有些不同。
虽然送书有些人还是会感觉避忌,因为书和输字谐音,但是对我而言,书本是最有价值的礼物,因为一本好书的内容或许可以给人新的启发,甚至可以改变他人的一生。况且,文字是文化的一种,那书本就是一份充满文化气息的礼物了,多么文雅啊。后来发现,收到书本为礼物的朋友都很开心,都喜欢这些礼物,那这些顾虑都是多余的了。
不过,最近又多了一个顾虑,由于过往送书都是我一个人送,我只是到书局挑了一本我喜欢同时觉得适合的书本就可以付账并把它包起来,就可以送礼了。最近,有一位共同朋友很多的朋友生日,我们就讨论要买什么礼物,最后也决定送书。送书本身大家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因为我和另一个朋友提议要送我们最近觉得不错的书,书名为《不生气的情绪管理》,这时就有其他人提到书名会不会敏感,会不会让收礼物的人误会我们在暗示什么。
这其实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但是回想起我送过的书,《小猪扑满》会不会让对方觉得我在说他是猪?《撒下幸福的种子》会不会让人觉得我在说他不幸福呢?其实如果这也会敏感,那送香水给朋友会不会让对方以为我在说他臭,送跑步机会不会觉得我在暗示他胖呢?
我觉得,很多时候,无论是送礼的一方或是收礼物的一方,都不需要顾虑太多。送礼的一方只要是有诚意的,送的是好的,能让对方受益的就是最好的礼物了吧。收礼物的一方也是,无论是什么礼物,只要是朋友送的,欣然接受,这是朋友之间的一种信任吧,朋友都是希望我们好的啊!
送礼讲求的就是一份心意,收礼讲究的就是一份感恩,我想,这就是送礼和收礼的学问吧。

顺便的KL 半日游



每个月都会到吉隆坡上一次 深耕文学创作课程 ,单程的车程大约是五六个小时,所以不可能只是去上三个小时的课程后就回家的,一定要好好充分善用这个时间,去走一走啊!

到了吉隆坡,一般上是凌晨五点多,所以第一站一定是找早餐吃。在吉隆坡要公共交通能够到达,又不会太远的地方,我只会去茨场街。其实,茨场街这一带的美食,是很多很多的,我总相信,这里还有很多我还没发觉的美食。

这一次,同样在网上做了一些功课,发现了这个在小巷的传统式海南早餐!这是在一位曾经跟林金城老师导览的学员在部落格分享的,所以这道美食也是林金城老师所介绍的。在这里也祝福老师早日康复,以后可以为我们介绍更多美食。

我发现最近都很爱这种海南式早餐:




就是半生熟鸡蛋,烤面包,还有海南茶。这杯茶老板说叫海南茶,但其实就是比较像咖啡,更确切一点的说是 cham 冰,也就是咖啡参奶茶啦。味道非常的浓厚,非常好喝,喝那一小杯,坦白说,不够!

随行的朋友说这么隐秘的地方都让我给找到,其实现在有google map + search engine , 这种事情不需要三头六臂也能办到,我就是很喜欢在热闹的地区跳脱出著名的地点,寻找另一种味道。

早餐吃得不太多,胃还有点空间,在茨场街,当然要把它给塞满。在闲逛时,看到一位阿姨在卖的麻芝,很出名的,也很特别,因为有很多种口味。有机会,我都会想要尝试阿姨的麻芝,因为总觉得有一天她退休,不做了,那就没有得再吃了,她是在茨场街著名美食当中少数没有下一代出来帮忙的。




吃过了早餐,在那一带随便逛逛,刚好星期六有个跳蚤市场,就随便的逛了一下。那逛跳蚤市场的人很多,而且有点复杂,所以我们只是在外围逛逛而已。

吃饱,上课,上完课,再次。这一次,也是我的最爱,火锅,而且是一人一锅,哇,真的太棒了!



这里的火锅有十多种汤底和锅的选择,很多样化,而且价钱很公道,一人一锅,食物分量足够,吃到很饱。这里的环境也非常不错,就可以慢慢吃,慢慢享受这一锅锅的火锅,我们三个人叫了三个不同的锅,我最爱的还是牛奶火锅(但是没有拍到照片,大家都很饿了)

那天的晚餐其实也吃得不错,很好吃,但是也没有拍到照片,那就改次再分享了 !

民以食为天,每一段旅程都少不了美食,每一道美食总有一道故事,这就是我们要一直不断寻找的故事!

深耕文学创作课程 第二堂课


一共十堂课的深耕文学创作课程,很感恩自己顺利完成了第二堂课。这一次,还是同样的选择了长途巴士作为主要交通工具。

来回七百多公里的路程会变得短暂些,因为那七百多公里都与周公度过。有人问我,那么远的距离,去那边上三个小时的课,不累吗?还是那句:“累,但是值得!”

第二堂课也是第一次分班上课,我选择散文班,其实从第一堂课过后,我就很期待这一次的课程。

我对文学的认识很浅,其实我也不懂到底散文是什么,我平时写的文章是属于什么类型,这是我想在课堂上寻找到的答案。第一堂课谈旅游散文,其实旅游散文是什么,我也不懂。在上一堂课,老师给了一篇功课,叫我们回家试写旅游散文,结果上课时老师给予的评语是很像报道。

上了第一堂课后,我发现,我的文字和文学是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的。老师一再强调,散文是写给自己看,是记录自己当下最想记录的事情和感受。当下,我是认同这句话的,不过后来才发现其实我不太明白。

回家后,我重写老师给的功课以及另一篇新的功课,请老师帮忙查阅,老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回复并给予很用心的点评了。老师说我的文章还是很在乎读者读到什么,就是要写给读者看的。

当下,我就明白了。文学和我平时写的文字,最大的差别在哪里了。我虽然是理科系毕业,但我很爱商业领域的知识,我上过很多写文案和企划书还有市场行销的课程,这些课程无形中训练我变成很重视读者,很在意读者的看法。我们看市面上很多的畅销书,其实都称不上文学作品,那是符合大众口味的文字产品。

文学作品,更在意的是作者本身的创作,还有文字的美感以及展现出来的韵味。文学是一种艺术,艺术本来就没有太多人会欣赏,市场也不大,说得更白一些就是很多人都看不懂但却是很厉害的作品。

我觉得,这两者可能是不能够共存的,因为创作的出发点完全不同。但是,可以拿捏,可以从文学的美中学习,提升自己原来的文字素质,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我觉得,这就是上深耕文学课程最大的作用和帮助。

老师说: “创作最难的事情就是接受别人的批评”,确实,要知道自己做得不够好,还要接受,是很难得事情,但是我现在有一位老师那么用心细心的为我的作品做点评和给出那么宝贵的建议,是多么大的福报啊?好好珍惜

到马六甲忙里偷闲第二天(博物馆篇)

前两篇写了第一天的行程和第二天的美食,这一篇就谈一谈我走过的两家博物院。在马六甲逛博物院,是我第一次来就想做的事,但是每一次都跟随朋友,他们都不愿意逛博物馆,觉得很浪费时间,所以就一直不了了之。我心里暗暗的发誓,有一天我一定要自己来,自己逛,终于这次实现了。

第一家要逛的博物馆就是红屋,红屋除了外貌让人拍照以外,里面其实是深藏不露的博物馆,整个马六甲皇朝的故事,就储存在这里啦。

入门票是 五令吉,但是很值得,因为里面有五家博物馆,包括郑和纪念馆,教育博物馆,马来文学博物馆,马六甲历史博物馆和马六甲洲元首博物馆。

我在里面逛了三个小时多,入门不远处就被下面这个环境吸引了


然后就走入马六甲1511年 parameswara 到开创马六甲,到葡萄牙入侵到灭亡,换荷兰,日本,英国,到独立,就像时光机一样,一直追着历史跑。

这里还有一点我国的历史,尤其是Tun Abdul Razak 的一生和他当年跟中国建交的一路走来,那一段,让我很感动。

走完马六甲皇朝的故事,到楼下,就展示了以前马六甲人的生活点滴,包括他们的婚礼,家庭摆设,日用品,日常生活等等,这也足够让我逛很久了,一切就是那么有趣。

另外几家在内的博物馆,其实我兴趣不大,不过也顺便走一回,但走马看花,很快就逛完了。这也一逛,整家博物馆,大概用了接近四个小时,要是跟朋友来,谁愿意陪我逛四个小时的博物馆啊?


Image result for istana melaka

红屋博物馆的另一个出口,是接近圣保罗山的地区,圣保罗山是我很喜欢的经典之一,但这一天到达的时间是中午一点左右,很热,所以就没有逗留。顺着圣保罗山另一个方向往下走,就来到了马六甲皇宫的建筑物,这个就是以前马六甲皇朝时代用的皇宫。

这里不大,里面的摆设品也不多,入门票只需 RM3 , 但是那种感觉很强烈,仿佛就回到了真正的那个时代,相信一下,当年的苏丹就住在那里,就在那里开会,郑和就在那里和马六甲苏丹讨论国家大事,只要想象一下,那种磁场马上感受得到,真的很有力量。


这里虽然没有很大,也逗留了将近一个小时,慢慢的走,慢慢的感受和了解。

就这样,这一次的行程只足够走两间博物馆,还有好多好多没有时间逛了,下一次,下一次一定还要来马六甲,再一次踏上寻找历史之旅。

历史其实一点也不闷,只要用心感受,一切其实很好玩。


到马六甲忙里偷闲(第二天)- 食物篇

Image result for malacca food

第二天的行程,我把它分类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美食,即是早餐,午餐和晚餐,另一个就是寻宝之旅,那我会写在另一篇文章里边。

我知道马六甲不缺美食,但有很多食物在前几次的到访已经尝试过了,这一次主要再尝试一些之前没什么机会尝试的食物。上网找了一下,发现一种我最爱的早餐,就马上决定,就到那里尝尝。


就是这个,我最爱的海南市早餐。最近跟这一类早餐都很有缘,我觉得这也是最接近当地人文化的一种食物。很简单的烤面包和半生熟蛋,加上一杯奶茶,不会太饱,却很满足。就喜欢这种轻轻的感觉。

这家店的生意非常好,那天刚好是星期一,店里卖面的档口休息,所以只有半生熟鸡蛋,烤面包和茶水售卖,但还是爆满,几乎都点一样的食物,我观察了一下,发现是当地居民居多。

吃了早餐过后,前往红屋一带,这也是我这趟行程最主要要逛的地方,在那里逛了四五个小时,午餐时间,肚子再次给于讯号,这次要好好给他一个满足的交代。




马六甲让我流连忘返的食物只有两种,第一就是榴莲泡芙,第二就是千层蛋糕啦。午餐决定到 Nadeeja 享用我期待已经的千层蛋糕,由于这天是星期一,有优惠套餐,所以午餐也顺便在这里解决了。这一碟鸡饭,一碗汤和一杯绿茶,才 RM10 , 怎么可以不吃呢? 哈哈

其实一个人,吃下这一碟饭,再一片蛋糕和一杯饮料,实在是太饱了,而且那时的时间已经两点多,最好的选择就是逛一逛购物商城,但购物商城,我就只会逛大众书局,哈哈。

走了一段时间,差不多也消化了十分之一,就走回去民宿,我走回去民宿的路程大概需要20分钟,然后在民宿洗澡,小休,才继续晚餐之旅。

这里出名的satay celup , laksa , 之类的我都吃过了,觉得也还好,这一次晚餐决定跳出马六甲美食的框框,寻找我爱吃的食物吃。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家自助火锅店,google map search 了一下,需要走一公里左右的路,好,就是他了。


其实那一带有四五家售卖火锅的店,但自助式的只有三家,而这一家因为有两个锅,而且超过一百种料理选择,就决定选择它。一个人三十二令吉,我觉得超值得的。

我喜欢一个人吃火锅,更喜欢自助式的烧烤火锅,一个人,慢慢吃,吃到饱,对我而言,就是一种享受。




这里还有一个特色就是他们会帮你炸你想要炸或炒的食物,比如我爱吃炸sotong, 我就拿了,然后交给服务生,等下他就拿到我的面前了。就好像除了吃火锅,也吃了小型煮炒,太满足了。


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天的马六甲美食。一天的时间,一个人的旅程,毕竟不能够吃太多的食物,但是这次都吃得很满足。

到马六甲忙里偷闲(第一天)


三月份就像一座山,一堆等着处理的事情堆积得高高的的,必须用尽力量的向上爬,才能够到达山顶,顺利的度过这或许会很精彩的一个月。由于太多事情必须处理,也必须多次往外州跑,我决定在善用一次往吉隆坡处理事情的时刻,偷偷到不远处的马六甲短暂出走,来个忙里偷闲。

马六甲对我而言是一颗定心丸,每当我需要灵感或是在生活上遇上一些难题或者压力时,到马六甲短暂逗留后,总能够把心安定下来,回到了现实生活似乎就能够很有效的解决我所面对的问题。


在马六甲巴士站,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一对估计从印度来的夫妻,拿了五十令吉给巴士司机,巴士司机说没有那么多钱可以给回他们,但问题是那位司机听不懂也不会说英语。我站在他们的后面,很自然的就成为了他们的翻译员。我突发奇想,其实 cuti cuti Malaysia 除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其实让本地游客充当翻译,也可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素质,我想很多在旅游地区工作的人如司机,售票员,都听不懂英语吧~



这一次,让行程没有太赶,请了两天假期,预定了两天的民宿,慢慢感受这个不是假期时刻的马六甲。抵达马六甲是星期天的傍晚时分,乘着周末假期到此一游的游客大部分都踏上了归途的路上了吧,剩下的就是当地人的马六甲了。这一次,我想体验的正是这比较接近本来面目的历史古城。

走入大名鼎鼎的鸡场街,这里前几次给我的感觉总是挤得水泄不通,我仅走几步路就想马上逃离这人挤人的街道,那种情况下的新鲜空气是多么可贵啊!这一次我再走入这条街道上,不变的的是成列在两旁琳琅满目的小贩摊位,无论是小吃,艺术品,日常用品,各式稀奇古怪的新鲜物品,应有尽有。

这一条街,我就只喜欢走走,逛逛,也没什么特别想吃或想买的,除了那每到必吃的榴莲泡芙以外,就没有其他的目标了。走了一段时间过后,肚子给予警示了,就乖乖地到附近寻找美食。每一次来马六甲,我都想找在 小巷的鲜蛤,但是每一次都没有时间去,这次,我一定要把他给找出来。




就是这个啦,躲在一条非常不起眼的小巷,跟着google map 找,也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找到这个地点。这里有两档,卖的食物完全一样,我选择了第二档,据说有六十年历史,那位婆婆就是最早在这里售卖鲜蛤的人啦。

我觉得这里卖的不是食物,因为食物并没有太大的特色,而是环境,那种六七十年代的感觉,坐在板凳上吃东西,这环境和感觉应该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的了。

我一个人,就不选择蛤了,我选择我比较可以接受的烤鲜蚝,还有这里出名的四宝(就是鱼饼,豆干,豆板和黄瓜黄莉)。



烤鲜蚝的味道,是新鲜的,好吃。那四宝呢就有点像 Rojak , 但是豆干和豆板用火炭烧烤过,所以特别的香,我很喜欢那个味道。这里卖的食物也很便宜,一碟烤鲜蚝才 RM2 而已, 那烧烤四宝就 RM5 , 一个人,是吃得非常饱了。

晚餐过后,就到马六甲河畔一代逛逛,这是我最喜欢逛的地区了,即安静,又有一种复古的味道,感觉很舒服。

就这样,结束了我第一天的行程。这两天的旅程,我就住在熟悉的 sayang sayang 民宿,一个晚上只需要 RM15 ,两天的住宿 RM30 ,环境不错,是一个人旅游很好的选择。



七百公里的三小时(第二届深耕文学第一堂课心得)



前年的十一月左右,第一次在网上看到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报名资讯,我对着电脑忘了至少有五分钟,那时我是深深被这项资讯吸引着的,不过五分钟过后,考虑到路程那么远,还要连续十个月每个月去上一次的课,我犹豫了,后来默默放弃了。
刚刚过去的十一月,我再一次看到第二届深耕文学创作课程的报名资讯,这一次脑海里似乎飘过一股声音告诉我:苏宏业,这次你不可以再错过了!,也许因为这声音的力量很强大,我决定不要再想那么多了,报名就对了。为了让我可以有完成十堂课的动力,找个朋友一起报名,有人互相勉励也许是最好的方法,结果找了几位朋友报名,我们都一起被录取了。
到了第一堂课的上课日期,我们兴致勃勃的南下到吉隆坡马大文学院上课。这种一趟三百多公里的路程,途中是充满期待的,因为这是第一次有机会到马大上课,想当年,马大也是我升学的小小梦想之一。此外,可以上正式的文学课程,还是那么强的讲师阵容,心情是非常期待的。
第一堂课,内心是兴奋的,三个组别的讲师分别讲解这十堂课的内容,还给了学员们功课。从导师讲解课程内容的时候,就觉得这或许就是我想要学习的,也希望这十个月过后,自己能够有所学习和成长,这样才不会浪费这些栽培我们的资源。
这项课程,总共有十堂课,分别是五堂集体上课以及五堂分班上课,第一堂课是集体上课的,主办方邀请到了著名诗人,游以飘教授主讲关于诗的提纯。讲真的,文学当中,我最不感兴趣,也是我觉得距离我最遥远的就是诗歌了,不过我还是很用心的聆听教授的课程,有很多我听不明白的,但是也有所收获。不明白的东西,我相信,只要记下来,将来有一天,还是有明白的机会。听了游教授的课程后,我才明白,诗歌是文学当中很高的一个境界,是一种很美的文字组成的语言,新诗所表达的方式往往是抽象的,但是抽象中却是最容易表达最多资讯的。
回到家后,其实感觉是很累的,因为来回七百多公里的路程,耗时大概需要十个小时。课程的前一个晚上搭乘午夜的巴士前往,在巴士上的睡眠状态也不是很理想,隔天又需要集中注意力上课,然后又搭五六个小时的巴士回去,这其实是很考体力的活。朋友也曾经质疑,这样舟车劳顿七百公里去上三个小时的课,值得吗?

我想,值不值得,还是要十个月后才知道,但是如果连朝向自己梦想的一小步都不愿意踏出去的的话,那不值的应该是我这一段生命吧。我依然认为,如果不趁体力还能支撑的时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那要等到什么时候呢?